〈渺小一生〉裡的寫實技巧

洪明道
Apr 10, 2018

--

為何寫實?

很多時候,「寫實」是創作者給自己設下的世界觀,同時也是挑戰。這裡所謂「寫實」,是指「 作品與現實有大量關連,貼近寫作人物所在時空對於事物運行之邏輯或因果關係」的一種寫作方式和內容,而不是單純的再現。貼近非完全符合,只要足以說服讀者即可。

創作者常說的魔幻、跳躍、想像,是小說的一種路徑,也會帶來副作用,最可怕的是讓創作者懶惰。對想要回應現實議題的小說創作者來說,容易在資料蒐集不足、思慮不周、思想不夠完備之處,藉口魔幻或想像跳過。

對讀者來說,想像的確可以帶我們到另一個地方來反省現實,但也容易成為一種遁逃。這可能也是林奕含想在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〉想要防範的,因此在開頭特別加註真人真事改編。

當然很難有百分百寫實。寫實很常只是比例問題,各類小說總會借用既有知識:科幻小說借用科學原理,推理小說借用鑑識科學和犯罪心理。有志朝「高比例寫實」發展的創作者,在蒐集資料、理解社會科學、閱讀自然科學書藉、熟悉社會各階層的人及其說話方式,需要下更大的功夫。而在「理解社會各階層的人及其說話方式」此一方面,更是需要創作者在生活中大量練習和對話,這樣的能力很難看書上網攫取。創作者本身所在的社會階級,和書寫對象設定的社會階級,若是差距太大,創作者更需要下苦力彌補。然而具備書寫能力且有餘裕創作的人,多半是受過良好教育或擁有相對優勢的社會條件,這也是〈做工的人〉為何如此可貴的地方。

近幾年台灣少有重量級寫實長篇小說出現,但若摘下〈永別書〉的敘事時序架構,能夠算做是寫實長篇。無論如何,除〈永別書〉少有可觀的長篇作品,這是個很好的空缺和機會,也可能會是個浪潮。

雖然是項古老的技藝,寫實小說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。一是容易被大部分的讀者消化,二是也特別能處理議題和人物(尤其當代人)的心理、生活感。何謂寫實,是否用寫實處理,用寫實處理是否使人信服,涉及寫作時的社會環境、思想條件。

在一些民間故事中,故事角色多由命運或因果輪迴所操縱,人物的心理就不那麼重要,人物得遵循善有善報的規則運行。對於當時的讀者來說,或許這是寫實的。

怎樣讓九百多頁的小說不散掉?

當創作者為自己設下寫實的調性後,他不能偷懶,不能臨陣來個魔法、奇想把人物導到他想要的地方去。沒有了時間的距離、想像的距離,創作者時時要和讀者較勁,提心吊膽。沒把握的細節怎樣掩蓋?到底哪些生活事件值得寫?哪些寫了會有趣?當中哪些事物有潛力成為全新的象徵或隱喻?還有更困難的是,他要怎麼控制時間軸線。

本文用〈渺小一生〉作為觀察對象,提取當中值得學習的寫實技巧。法蘭岑、張亦絢也走出了值得察考的路,在此暫不討論。

〈渺小一生〉的敘事時間軸基本上就是一個人的一生,和你的我的他的一樣,人物就是上學、畢業、找工作,再平凡不過。漢雅柳原怎樣讓這個人的故事變得有趣?主要手法有三種,一是截斷時間軸,二是跳「時間的恰恰」,三是把關鍵時刻拿來散打。

截斷時間軸是小說常見手法,讓小說從故事時間線當中最有趣的時刻開始,先吊讀者胃口,再找機會描述人物怎麼走到這步,同時保留發展性讓讀者期待接下來的發展。王禎和就曾提到他很愛這種「捉貓法」,從事件發生的2/3(或黃金比例?)開始進行故事。對〈渺小一生〉這樣的長篇來說,2/3不是個好比例,讀者得記600頁人物的歷史。作者把裘德的童年隱藏起來,從大學時期開始,利用延宕揭露創傷來做故事動力,也讓敘事時間主線不那麼單調。

「時間的恰恰」在〈渺小一生〉用到爛,效果其佳。「時間的恰恰」是自創用詞,也許已經有學術名詞只是我重發明車輪而已。這指的是小說敘事時間跳三步退兩步,製造的斷裂。

例如事件先後順序是 A B C D E F G
小說內的敘事順序是 A D B C G E F

在〈渺小一生〉中,作者先說完人物的大學時代,接著寫裘德到事務所上班,再回顧大學畢業到事務所的這段時間裘德做了什麼。這樣的排序和原理其實是「捉貓法」的變形,而具有暗示因果關係的效果。人物之所以會做D,可能因為B C事件對他造成的影響。

「把關鍵時刻拿來散打」非常顯而易見,〈永別書〉也靠這個方法作為主要動力。這通常是一個劇變、一個創傷或決定人物性格改變的時刻。這些關鍵時刻被轉化成許多片段,在小說各處(尤其是敘事動能將要缺乏的時候)被拿出來,以不同手法反覆逼近這樣的時刻。

技術問題:如何寫得實?

雖然有些人評論〈渺小一生〉為「童話故事」般的封閉敘事,用來挖掘創傷的核心,講述一個不會好轉的人物。〈渺小一生〉雖然剝除了重大政治時刻和承載共同記憶事件,但仍大量運用美國文化或社會的素材:紐約菁英圈、美國各地域特性、種族階級觀察。大量的細節讓〈渺小一生〉深具說服力。

〈渺小一生〉主要人物有4個,這個數量決定十分聰明,差不多是緊密友誼能維持的最大數量,也是讀者能記憶的最大量。在類似的寫實長篇1~4個有性格變化的主要人物最適合,再多下去讀者難以記住,作者也難處理。〈毒木聖經〉的敘事者兼主要人物有5個,為了讓讀者有印象,寫作者仰賴了腔調差異、詭異的語言使用習慣,但在處理個性轉換時不甚完美。

除了4個主要人物,〈渺小一生〉裡的教授則是維繫結構的重要人物。他提供了一個較有距離的觀看方式,為這四個人下摘要。教授的日記出現在各章節結尾,小說也結束在日記。結尾日記這下回馬槍尤其厲害,在前一章,主要人物的時間線基本上已經結束了,但日記將這些人物的生命提昇,並藉由回憶讓小說結束在這些人物最快樂而天真的時刻。

寫實的限制

議題和心理的某些面向,寫實仍有無法到達。例如當要展演議題的制度性、集體面時,可能不如反烏托邦小說或架空小說來得有力。若要增強抒情性、懷舊感或人與物的情感關連,寫實也得適時縮減比例。

寫實依賴故事(或小說)的人物運行,而人物的發展由其人格(character)和選擇構成。因此在篩選人物、決定人物人格,寫作者有許多操作空間。而讀者往往同情某些類型的人物,極端的、悲慘的很容易可以吸引眼球。再進一步而更致命的限制是:為什麼我們要將專注力放在人物(或其心理)上?人真的有那麼值得觀看嗎?

--

--

洪明道
洪明道

Responses 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