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舟計畫:下工 hē-kang

洪明道
May 15, 2022

--

《聯合文學》雜誌編舟計畫:邀請作家在每期自由提出兩個「台語」詞彙,並以自由創作的方式來解釋

對我來說,下工這個詞一直是台語之謎。語出芭比〈使勁搖〉,「Má-tsih 過來 Má-tsih 過來下工搖」。芭比的歌詞頗有文學趣味,例如同首歌的「做個浪蝶狂蜂」,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見,甚至有些古典的比擬。至於誰是黑桃姊姊,誰又是紅桃姊姊,我想是不會有人知道了。

也許依如歌詞所提示的,下工搖就是使勁搖的意思。在原本的台語語彙中,較接近的是下功夫(hē-kang-hu),例如「寫小說愛下真濟功夫」。另外也常用「工」形容繁複的工序、過程。這頓飯做了真厚工,但若是吃的人不領情,那便是「無彩工、加了工」。

然而,下工後面加上動詞,倒是不常見。

隨著穩定的節奏,動滋動滋下工搖,這樣的場景已經是屬於兩千年初期的了。無論是來自香港的極速、眉飛色舞,還是台灣的觸電、愛的主打歌,都有類似的節奏。還是國中生的我,在台南北門路上走總是被這樣的歌曲環繞。歌曲裡總是有源源不絕、莫名其妙的快樂,當時的我完全是不懂喔。

而在遠離台南市區的鄉村小鎮,雖然沒有夜店舞廳,但這樣的音樂卻不會因此缺席,它們出現的場合是遶境。

廟會總是元素滿溢,熱鬧無比。前端轎班抬著媽祖聖座搖晃著,兩旁的隊伍還舉著肅靜、迴避,幾百公尺之後就是花車鋼管、音響跑車。信仰的寧靜和狂歡的喧譁被集結在同一個列隊裡,卻很少人覺得有所衝突。花車上舞者總是穿著短裙絲襪,大力擺動,看遶境的人卻總是定定的站在那裡,只有眼睛跟著移動。

所以,什麼是下工呢?從這些舞者身上,我看到的是一種不計較的努力。不計較自己是否進行著一場表演,不計較認真跳或省點力氣跳拿到的工資是一樣的。在遶境這一日,保守的鄉村偶一為之,不再隔絕放肆的身體。

寫小說偶爾也是這樣的,不計較再這樣寫下去明天會起不來,不計較是否掏出內面的自己,不計較被喜歡還是被不喜歡。是毋是有下工,過程中的自己最知道。

例句:

今仔日演唱會就愛下工跳,跳予伊勇。

黃土水真下工活也真下工創作,短短三十五冬就做出這呢濟雕像。

--

--

洪明道
洪明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