藍色時期,與黑色

洪明道
Aug 13, 2022

--

今天(2022.08.13)看了北美館洪瑞麟的特展,在觀看之前,從對洪瑞麟的粗淺認識中,有兩個埋藏已久的問題:

  1. 洪瑞麟是台灣畫家中,少數能從戰前到戰後延續同一個主題的。但是畫礦工,怎麼想都很可能踩到左翼、工農兵的紅線。他怎麼在這樣的環境下持續創作?
  2. 洪出身在大稻埕茶商之家,家境應該算富裕,是怎麼會對礦工產生興趣?

看完展,算是找到部分的答案,留下另外一些疑問。不過毋庸置疑地,洪瑞麟是個早熟的「天才」。

一進展場沒多久,就被一張〈米開朗基羅〉的素描摹寫吸引,署名是台語的AN SUIRIN,畫作年份1924,嗯洪瑞麟才12歲。如果我是路過的大人,一定會搖他老爸肩膀,大喊這個小孩太有天份,一定要讓他繼續畫下去。

而這也是這次北美館特展的賣點,展出在台灣的早年、日本學生時期一直到晚年的畫作。洪瑞麟繪畫黑暗的能力很早就顯現出來,17歲的這張〈圓山暗夜〉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早期畫作之一。淡水在日治時期是畫家們共同主題之一,之前看《光》被一直出現的淡水嚇到,或許在風景概念進入台灣的初始,畫家們在其中找到最多的本土性和想像空間。洪瑞麟畫淡水並不特別出色,不過在這張的圓山中,用深藍、暗紫色,把夜晚的安靜和神秘都畫了出來。

赴日本後,洪瑞麟考上帝國美術學校,也就是現在的武藏野。看到這個名字,馬上想到《藍色時期》裡的森學姐XD 其中一張扮裝晚會照片,顯現出洪的生活過得還算滋潤,而且心機有點重。大部分人扮妖怪、扮丑或變裝,洪竟然扮勞動者(攤販?車夫?),而且還很帥。

圖片取自維基百科

在日本這段時期,洪的畫作完成度都很高。也是從這段時間開始,洪開始將眼睛放到勞動者的身上。除了〈日本貧民窟〉,還在山形完成不少雪地中人們的畫作。在這之前的洪,台灣底層的勞動者反而沒有出現在畫作中。這類的情感很日本,小時候看的電視劇阿信,背景就是在山形雪國,保有日本傳統、封閉,而又堅忍。不過這並不奇怪,普羅美術在日本正值鼎盛,《蟹工船》是前幾年才剛發表。洪大概在這樣的日本,受到共產主義、左翼思想感動。

而在日本就學期間,洪父的茶行生意因戰爭大受影響。同時是畫家也是礦業經營者的倪蔣懷,在洪回台灣兩個月後,馬上邀請到瑞芳二坑工作。這樣的際遇,很大程度影響了洪的創作。洪從礦工基層做起,不過在訪談中講述自己備受禮遇,常帶著畫筆畫具進礦坑作畫,領礦工的薪水。「礦工畫家」這樣的形容或許需要被打開,礦工百百種,洪後來也升任礦長、轉調台北總公司擔任高級專員。在一些照片中,洪瑞麟時常伸手與基層礦工搭肩,被拍攝的基層礦工則露出茫然與空洞。而洪自身也沒有獲得畫筆下那種被勞動雕塑的身體,反而在礦場裡有「矮肥洪」的稱呼。

1979是洪瑞麟人生中關鍵的一年,集結礦工生涯的畫作在台北舉辦畫展,蔣經國蒞臨參觀,多家報紙報導,中視訪談節目也在這年拍攝。訪談中,洪以很慢的語速講著不熟悉的華語,而且還帶有點兩蔣的江浙腔。不過在這年,鄉土文學論戰風頭剛過,兩年前的1977余光中發表狼來了。洪瑞麟這樣的畫作其實是危險的,不只容易被說是「工農兵文藝」,在日本普羅美術的背景也是可以發揮的題材。

圖片取自新潮社

有趣的是,洪瑞麟還送給蔣經國一幅描繪礦工的簡單畫作,由宋楚瑜代收。隔年,瑞芳發生永安礦災,已退休的洪瑞麟並沒有缺席,義賣畫作捐贈給罹難家屬,而部份的捐贈是透過「中國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」轉贈。在這些礦場的畫作草稿,洪瑞麟的署名不再是台語拼音,而是華語JL.Hung。

看到這裡,我一開頭的疑問稍微獲得答案。人生際遇和學習養成,讓洪的畫技和主題得以結合。他不像陳澄波因為政治意識而被殺害,也不像擅長東洋畫的陳進郭雪湖遇到斷裂,僥倖的從戰前延續到戰後。在官方宣傳和寫實關懷的鋼索上,他小心翼翼地走著,而且真的是得非常小心

這樣的畫作,可以被解釋為對社會底層的關懷、現況的不滿,也可以解釋為對勞動的讚頌,做為一種模範。在各種可能的平行時空中,洪選擇了最穩健,最能持久創作的路。不過我也有更多疑問,他意識到自己和礦工的距離,知道「畫筆不能給他們實質的意義」,是如何解決這種內在的衝突?

--

--

洪明道
洪明道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