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衛報》於2019年底又公佈了一份百大書單,其中Hanya Yanagihara的《渺小一生》(A Little Life)選入其中。但《渺小一生》並非全無負評,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的一篇書評在英語系國家主流媒體引發了一場爭論。
書評撰寫者Daniel Mendelsohn是長期在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駐點評論家,多次入圍或獲得美國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。算是稍具地位的評論者。書評也多次集結出版,即將出版的評論集《狂喜和恐懼》(ecstasy and terror)也會收錄在一片好評之中痛擊《渺小一生》的書評〈友伴間的脫衣舞〉(A Striptease Among Pals)。
這篇書評的主要論點是,Hanya Yanagihara在她的角色上堆積過多的凌虐,不從人類(人道)的觀點來對待角色們,藝術形式上也非必要。這麼做,只是將讀者丟入矛盾的情感之中,並從讀者身上榨出情緒。他認為,寫實小說的有效性建立在美學的必要,且不能違反逼真(verisimilitude)。
一如其他評論家提過的,《渺小一生》很少有政治、歷史、文化上的符號,使得時間背景很難辨認。作為一本書寫男同志的小說,他也幾乎和男同志文化絕緣。劇情線也沒有meladrama的弧度。最後他指責,在這種易感的年代,小說為什麼一再讓讀者痛苦,而非給予慰藉。
此篇評論的批評力度可以供台灣評論者和作者參考,第一句,他就宣稱《渺小一生》作品本身和720的篇幅長度呈現滑稽的對比。並且說Hanya Yanagihara的設計非常狡詐(slyly),甚至是件羞恥的事(this is a shame)。
Mendelsohn認為,小說中四個角色極不平衡,在開頭僅管做了一些描繪,後半部就只集中在Jude的痛苦之中,而讓其他角色淡出。文字使用也有文法缺失。種種設計只為了讓Jude更加痛苦。
這篇評論面世之後,Hanya Yanagihara的編輯Gerald Howard在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回信反擊,捍衛他的寫作者。他引用納博科夫的看法,認為藝術雖然建立在精巧的欺騙,但將讀者導向真實的情感和美學喜悅。
這次論戰後來也不了了之,雖然在其他地方也有類似的爭論,形容《渺小一生》是色情圖像的(pornographic)。
在《渺小一生》,作者的確盡量做多,尤其在創傷的細部刻畫,台灣的讀者不難聯想到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。無可否認的,《渺小一生》刻意餵給讀者這些細節,並在結構上聰明的讓它們好消化,力量是充沛的。到後來,這比較是倫理問題,如果作者並非不得不為之,那這些是否必要。